Skip to 美中全球议题对话项目 Full Site Menu Skip to main content
2017年11月2日

乔治城大学美中气候问题研究对话

巴黎协定后的气候科技合作,市场设计与融资:中美两国在全球舞台上的角色变化

乔治城大学美中气候问题研究对话

2017年11月2日-3日,乔治城大学美中全球议题对话项目在华盛顿特区举办了为期两天的气候问题研究对话。来自乔治城大学的Joanna Lewis教授与来自清华大学的张希良教授一道召开了研究小组的最后一次会议。小组包括六位来自中美两国的能源与气候专家。

小组成员们正共同撰写研究报告,就气候政策中的关键信息及中美两国有关环境的对话和行动概要向其他行业专家和公众做出说明。小组的议题主要在三大主题下展开:气候融资的国际日程、清洁能源科技领域的合作和基于市场的气候政策实施。此外,小组成员们还在会议期间在乔治城举行的公开研讨会上就其研究成果进行分享,并在对美国国务院的访问中进行了陈述。

Lewis教授在演讲中表示:“基于美国新领导层在气候政策上的摇摆,类似乔治城美中对话这样的平台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因为通过我们的研究小组可以继续推动中美学者之间气候变化政策的研究与对话,从而证明中美就气候变化的合作仍然是可行的。”

研究成果展示

2017年11月2日,研究小组在乔治城大学Mortara国际研究中心举行了一场公开展示会, 与来自华盛顿地区的相关政策人员及学界人士分享了小组的研究成果和即将发表的论文。

张希良教授(清华大学)和Billy Pizer(杜克大学)展示了中国国家碳市场的设计,并特别关注了排放交易系统(ETS)及从美国等地的试点项目中吸取到的经验教训。齐绍洲教授(武汉大学)介绍了他在中国清洁能源投资趋势方面的研究,着重于研发与风投对中国新能源公司的影响。Melanie Hart(美国进步中心)和Joanna Lewis教授(乔治城大学)展示了关于她们在中国非清洁能源投资趋势方面的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聚焦东南亚的的海外碳投资并展示了中国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碳基科技方面扮演的日益重要的角色。

Lewis教授还就她与郝敏教授(国际关系学院)在跨境科技合作中知识产权管理的创新性模型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展示。其中包括了中美清洁能源研究中心的案例研究及国际气候政策中科技合作的重要性。

11月3日,小组就联合研究中的关键发现向美国国务院官员做了政策汇报,并就中美可能继续合作的领域进行了探讨。

过去两年中,美中气候变化研究小组在北京和华盛顿进行了一系列会面,并与两国的气候、能源决策者及相关人士建立了紧密联系。这使得小组在推进关键研究和政策提议中具有特殊的地位。Lewis教授表示:“无论是气候研究对话方面取得的进展,还是我们建立的友谊及研究上的合作都让我感到十分高兴。”

圆满落幕

在接下来的数月中,研究小组成员将完成他们的联合研究论文并进行出版。此前的会议总结可于此处查看

活动嘉宾

Joanna Lewis是乔治城大学外交学院科学、技术与国际事务项目副教授及乔治城美中气候变化研究小组召集人。她的研究聚焦能源、环境以及中国的创新,包括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和清洁能源技术合作。

张希良是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及美中气候变化研究小组联合召集人。他的研究兴趣包括能源技术创新、能源和气候政策的综合评估以及可再生能源等。

Melanie Hart是美国进步中心资深研究员及中国政策主任。她的研究聚焦于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特别是在能源、气候变化以及跨境投资相关领域。

郝敏是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党政副主任。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知识产权体系。

齐绍洲是武汉大学教授、气候变化与能源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他的研究聚焦于低碳经济及其相关政策。

Billy Pizer是杜克大学桑福德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他目前的研究着重检验清洁能源推广的公共政策、环境监管与气候政策对经济竞争力的影响、以及以市场为基础的环境政策的制定。